文:东子
编:亦可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桩作为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其产业围绕“造”和“卖”即扩大制造和运营两部分。
车主大多接触“卖”这个层次的充电桩,那么“造”这一端是什么情况?它的技术、商业模式和市场状况如何?
01“大”和“快”成为主流
电池寿命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过去的智能手机和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按照这个逻辑,“容量大,里程高”必然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所谓“好马配好鞍”,随着电池容量的扩大,充电速度自然需要同步提高。因此,各种充电桩制造商都在“大”和“快”方面展开“军备赛”。
首先,什么是快速充电?在此之前,有必要了解充电桩的类型。目前,充电桩主要分为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两类,对应于商业快速充电和家庭慢速充电。高功率直流快速充电技术在公司技术和消费者需求方面具有发展前景和价值。
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东吴证券研究所
一DU财经整理汇制
根据电功率原理,“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电流的乘积”,为了实现高充电功率,可以增加电流和电压,但由于与电流正相关的热效应,考虑到经济和安全,增加充电电压无疑是企业实现高功率快速充电的最合适方式。
此外,根据广汽埃安高压快速充电技术的应用和展望,主流新能源汽车高压过充技术已进入第二阶段,充电电压超过800V,相应电流为600A,即480kW及以上。
这也意味着,当汽车端达到高功率快速充电和超充电的标准时,充电桩端高功率充电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
(广汽埃安高压快充技术应用及展望)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华为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名称“FusionCharge”输出电压达到1000V的600kW超充桩。600kW功率的概念是什么?以蔚来电车75kWh的电池充满为例,只需7.5分钟,比市场上主流充电桩节省了60%以上的时间。华为这种充电桩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充电功率最大的产品,不考虑特斯拉V4充电桩还没有引入中国。
追求大功率并不是造车新势力的专属。早在去年1月,许继电气就在投资者的问答中透露,其大功率液冷充电桩也达到了500kW的功率,最大电压可达1000V。
同年下半年,国电南瑞完成了江苏省首个电动汽车ChaoJi充电示范项目——在京沪高速公路台州宣堡服务区ChaoJi充电站建设中,新型ChaoJi充电桩设备最大输出功率达到480kW。在电动汽车充电接口与通信协议匹配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可充电10分钟,续航400km。
由此可见,在技术迭代和终端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一代又一代的高功率快速充电产品相继问世,整个充电桩市场保持了强劲的势头。
02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性能
市场火爆,玩家众多,行业看起来很热闹,但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业绩上。
这时,自然是“有人开心,有人担心”——随着2022年年度报告的披露,充电桩制造商表现也呈现出两极分化。
数据来源:各公司财务报告
一DU财经整理
在过去的一年里,绝大多数充电桩制造商都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包括收入翻倍的企业和负增长的大型工厂;有些可以赚取30%以上的利润,有些只能支付相关费用。
为什么同样的充电桩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差距这么大?
这也从充电桩企业的商业模式入手。
以科士达为代表的模式1“光、储、充”产业链集成模式。早期,科斯达主要从事UPS电源相关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凭借其强大的电子电力转换技术,它已进入光伏和储能领域。该产品涉及光伏逆变器、变流器、储能系统等,已成为中国早期实现光存储一体化的企业之一。
这种模式具有技术高度整合的特点。因此,基于自身高度融化的技术,科士达积极布局“光储充”智能能源解决方案以光储的技术优势驱动“充”,同时解决了间歇性发电和电力消耗的问题。此外,上下游的开放也可以为企业节约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特锐德为代表的模式2“制造 运营”集成模式。与传统的充电桩制造业务不同,特瑞德提倡建立充电网络作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解决方案,集成了独立的充电设备、智能调度控制系统、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
特瑞德基于云协作框架,统计分析了充电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了充电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根据C端的需要反馈企业制造,改进了B端充电桩和充电站的产品设计。
今年1月,特瑞德专注于充电网建设的子公司特别电话进入了第八阶段的上市指导。分拆上市成功后,预计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发展,促进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络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
在本产品全家桶和工业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各部分相互关联。为了享受后续的高质量服务,充电桩需求方也将优先考虑特瑞德的充电桩,开拓特瑞德充电桩的市场空间。
最后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汽车公司主导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汽车公司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定制的服务,受众相对集中和单一,基本上需要依靠后续运营增值服务的利润来填补充电桩的制造成本。
总的来说,如果你想从充电桩中获利,你只关注它“一根桩”这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销售充电桩,还需要建立工业生态。
未来该怎么走?
有了好的技术和好的模式,制造商自然需要考虑如何做大蛋糕,咬自己的蛋糕。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有521万个充电桩,其中只有179.7万个公共充电桩。在公共充电桩中,能够满足高功率快速充电的充电桩不到一半,约为42.4%。虽然我国新能源充电桩车比已达到2.5,与目标车对应的桩仍有差距,但高达17.1的快速充电桩车比为实现全民快速充电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内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所有权增长率的下降和充电桩产能的不断扩大,更需要考虑的是“质”——如何实现公共直流充电桩的普及,涉及土地、运营、政策等方面,充电桩企业本身可以改进的空间有限。
与国内市场相比,“出海”也许是充电桩制造企业的上策。
据东吴证券研究所统计,中国公共充电桩车桩比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6.8、7.28,2021年欧美15.4、17.5基本领先两倍,直流充电桩的比例也翻了一倍多。总体而言,国外对公共直流快速充电桩的需求是中国的4倍以上,未来三年的市场空间接近650亿元。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研究所
在巨大的市场空间驱动下,许多企业开始重点布局充电桩出海的相关业务。
据相关媒体报道,盛宏股份的多个直流和交流桩已通过欧美标准认证;道通科技40-240kW各功率段直流桩已通过欧美认证上市销售;易事特充电桩已通过TUV等多个区域的测试或认证。目前,海外许多地方的订单已经实施。
总体而言,各厂商纷纷开始向海外进军,未来国内充电桩制造业有望在国际市场继续快速增长。
图片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原创文章,作者:壹DU财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4/150070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