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新规或将搅动全球充电桩市场。
当地时间2月15日,拜登政府正式发布了全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终极规定。其中要求,联邦政府资助的电动汽车充电器必须在美国生产。电动汽车律例还要求,从2024年7月起头,55%的充电器本钱需要来自美国零部件。此外,作为计划的一部分,特斯拉将向竞争对手开放超级充电网络以获得政府补助。
按照利剑宫发布的官方文件,上述办法是拜登应对天气危机方针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希望到2030年,在美国所有州要安装至少5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汽车至少占新车销量的50%。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充电根本设施及相关配套需求随之增加,为国内充电桩企业带来庞大机遇。美国政府的行动是否会影响中企出海?中国充电桩企业还应捉住哪些机遇?
对中企影响有限
按照利剑宫的新规,操纵联邦资金扶植充电器网络的公司必须采用美国主要的充电毗连器标准,即“结合充电系统”(Combined Charging System,简称CCS)。
拜登政府暗示,美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计划采用CCS标准,并扩大其专有毗连器以外的产物。
对于充电桩在美国本土生产的计划,相关制造商在新规发布前警告称,过早地要求零部件本土化可能会抑制充电网络的扩大。
自主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在接管《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暗示,拜登届政府近期对华科技限制与制裁政策进一步加压,从芯片半导体到新能源产业链覆盖面相比前期加倍普遍,其中,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链成为其系列新规的焦点。新规里对于美国境内摆设的充电桩,只要接管过联邦政府的资助,其生产国必须是美国,从全球产业链大格式角度连系中资充电桩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客观地说,将对中资充电桩企业造成比力大的短期制约。
“而且美国对华上风产业链制裁已经逐步放大到新能源充电桩层面,未来的双反调查极有可能也重新能源电池转向新能源充电桩,这是中资充电桩品牌出海必须认真研究并应对的焦点风险。但持久来看,很难真正限制中国在智能充电等新能源范畴的厚积薄发。”
绿色未来信息科技开创人张仕元在接管《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暗示,拜登政府的新规定只适用于联邦政府资助的充电桩项目,不影响其他市场。此外,中企也可以通过与美国本土企业合作、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等方式来适应规定,继续开辟美国市场。
具有较强竞争上风
中国充电桩行业经过量年快速发展,今朝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供给链,在模块和整桩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上风。
某充电企业海外业务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企业在价格上占上风,主要是材料和人工廉价,与ABB、德国的一些企业相比有很大竞争力,而且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早、市场大,经验更加丰富。
“相较于外国充电桩企业,中企经过超大范围市场的检验和技术迭代,很多中企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的焦点技术和专利。部分中企在海外市场结构较早,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著名度。”张仕元暗示。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祥在接管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现在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最新的车桩比是2.6:1,美国市场约10:1,美国充电桩市场发展潜力大。而中国充电桩行业严重产能过剩,2014年-2015年国家补助较高,充电桩行业门坎较低,那时很多资本涌入,经过洗牌后,现在国内的充电桩行业集中度较高,前十家充电桩运营商市场占有率跨越了90%,当下的市场格式利于出口。资金比力充沛的企业有能力在海外建厂。”
陈佳以为,从整个充电桩产业链发展格式来看,在履历了前期“狂飙”之后,今朝国内市场需求增速起头放缓,而主要城市焦点地段充电桩结构也到达瓶颈期。中国新能源充电桩市场格式正在下沉城际城乡,城内竞争过度饱和日趋利剑热化态势凸显。短期内这种场面很难逆转,中国充电桩相对过剩的产能势需要追求出海得以开释。与此同时,中资充电桩品牌出海既能有助于欧美城市实现低碳环保的小我交通,亦有利于其城市计划微观层面的科技创新和智能化现代化,而中资品牌亦能解决新能源产业链境内产能过剩、境外供给链保供的困难。从技术角度分析这是一种双赢。
多渠道稳定欧美市场
据中国汽车产业协会统计,预计未来5年,欧美充电桩市场范围将到达2300亿,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比有望到达30%-50%。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会长德梅奥近日暗示,欧洲同盟成员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进度“远远不够”,欧洲若要支持汽车产业向电动车转型,或仅仅是为日益增加的上路电动车提供服务,需要每周新增1.4万个充电桩,而现阶段每周安装的充电桩只有2000个。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以为,美国今朝行业的发展依靠于政府的一系列补助,在政策、资金上有所保障;欧洲内部南欧、东欧充电桩结构比力落后,同样采纳了很是积极的新能源车政策。所以欧美在政策的推动下都有望推动充电根本设施的快速放量,对于中企占据全球市场来说机遇可贵。
不外,专栏作家黄涛暗示,进入海外市场需要一定的资质和流程,取得相关的标准和认证。一些欧美国家的汽车测试标准和律例、规范,包括零部件的要求等加倍严格。因此,桩企“出海”需要知己知彼,发现上风、扬长避短、高质量发展。
陈佳也以为,欧美城市计划与其国家战略的当地化要求可能会给中企带来一定挑战,“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计划方面的管辖权鸿沟,对新能源产业链的政策执行力度差别,都将对中资品牌落地进程发生具体真实的影响。中资品牌出海不但仅是产业链供给链和技术出海,同时也是法务合规以及适应能力的出海”。
黄涛建议相关企业深耕当地市场,逐步结构,总结经验、复制推广,组建相关机构,向跨国公司发展。“开辟国际市场,积极到境外参展、举行各类对接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多渠道稳定欧美市场,拓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一带一路’沿线及阿拉伯国家市场。深耕非洲、开辟中东及中亚、对接RCEP市场,实现总量范围和质量效益的双倍增,终极合作双赢”。
记者:李曦子
编辑:王哲希
责任编辑:毕丹丹
原创文章,作者:国际金融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200949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