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剩1天,2022就将过去。
虽然今年的中国车市遭遇了诸多挑战与变数,但新能源板块迎来井喷式的向好已然成为毫无争议的事实。

作为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从乘联会发布的终端成就单来看,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到达72.8万辆,同比增长70.2%,环比增7.9%;1-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574.2万辆,同比增长104.6%。
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到达59.8万辆,同比增长58.2%,环比增7.8%;1-11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503.0万辆,同比增长100.1%。
与此同时,11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到达35.9%,较2021年11月19.9%的渗透率提升16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到达51.9%。
11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到达36.3%,较2021年11月20.8%的渗透率提升15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到达56.5%。

毫无疑问,一场彻完全底的骤变正在发生。
而依照今朝的趋势,2022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与渗透率别离突破650万辆与35%,几近已是板上钉钉。
加倍使人感应兴奋的是,据乘联会官方的猜测,2023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或将到达840万辆,增幅继续高达30%。
换言之,诱人的“蛋糕”还在不竭变大,竞争也在变得愈发利剑热化。溟溟中,一场多维度的“战争”俨然将要拉开序幕。
而今天文章接下来想要讨论的,在很多人甚至主机厂眼中可能并没产物自己的强与弱重要,但在我看来却持完全相反的概念。
那即是——补能体验。
“鸿沟”已经形成
实际上,还有大约20天的时间,就将是中国夏历春节。
与往年分歧的是,出于种种原因,突发奇想筹算借着假期,挑战一下自上海动身,驾车2000千米,返回故乡兰州。

固然,为了旅程更加有趣,加倍布满变数,主角被提前框定为必须是辆电动车。终极,再三思考之下,还是从备选名单中,敲定了蔚来ET7。
至于来由很是简单,这家新势力造车所谓“五横三纵”的高速换电网络根基买通了。因此,可以保证在归途中,基底细隔每300千米的高速服务区,就能进行一次专属补能。
预计只要不出现太大意外,体验不会比传统燃油车差几多。
由此不由想起理想汽车CEO李想,许久前说过的一段话:“随着电动车的保有量增加,公共快充的体验是会延续下降的。能够稳定的解决最最根基的充电体验,是销量焦点的根本。最根基的一日三餐的竞争实在就已分出胜败了,产物好和服务好就是加分项。”

简直,反观当下的蔚来,无疑就是很好的论据。尤其是随着其第1300座换电站的行将落成,位于补能层面的上风还在变得愈发现显。
而且刚刚竣事的NIO Day 2022上,这家新势力造车也将截至明年年末累计落成的换电站数量,提升到了1700座。
目标,很是直接,不竭巩固自身的“护城河”。
相比之下,同样就在本周,另一家炙手可热的“明星新能源车企”特斯拉,正式官宣其位于中国大陆的第10000个超充桩,在上海东方明珠超级充电站落成。

至此,特斯拉已经在中国大陆建成纵越南北、横跨工具的完善充电网络,更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构建起“15分钟生活圈”。
进一步领会后得知,特斯拉自2014年在上海建成第一座超级充电站为序幕,2016年在北京落成中国大陆第100座超级充电站。
之后几年间经过不竭尽力,已在中国大陆扶植开放跨越1500座超级充电站,10000个超级充电桩,搭配跨越700多座目标地充电站、1900多个目标地充电桩。
就某种水平来说,与蔚来一样,特斯拉补能层面的上风也摆在那边。而在它的身后,类似小鹏、哪吒、极氪,包括公共、通用,都在竭尽全力的选择自建充电网络。

望向更深条理,还是没有谁想在抢占先机的进程中就此落伍。究竟,在很多潜客心中,想要采办的品牌究竟有没有专属的补能体验,已经成为左右其是否下定很关键的指标。
想象两个场景,假如你入手了一辆三四十万的智能电动车,却每次都需要去公共第三方超充站和很多社会运营车辆“抢资源”;反之,可以去车企自建的设施上专属补能,哪一种体验更好无疑高低立判。
综上,还是阿谁概念:有些“鸿沟”已经形成,不是想追就能追的。
何时才能等来“拐点”?
“冬季了,自己不筑巢真的能行吗?当下陪伴新能源市场的终端竞争加倍剧烈,不选择自建充电网络,没有相应的结构,就要吃亏。那些永远寄希望于他人,选择不做能源服务的车企,就是机遇主义者。”

这样一段十分有趣的概念,来自于一年多前的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彼时,在他看来,想要在电动化这条全新赛道上真的有所作为,自建补能体系永远是无法绕过的一道“门坎”。
只不外,对于更多没有做出类似选择的新能源车企,假如站在每一家的角度去斟酌问题,相信上述事理并不难理解,可是受限于多维度的阻碍,就是很难下定决心做出决议。
况且,它们也在赌,赌后续中国新能源市场公共充电网络的扶植速度,愈发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可就今朝的真实情况,恰似远远没有到达预期。
虽然仅从中国充电同盟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过去的11月公共充电桩新增5.1万台,同比上升58.6%。

截至2022年11月,同盟内成员单元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173.1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73.2万台、交换充电桩99.9万台。
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湖北、山东、安徽、河南、福建地域,扶植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71.4%。
但想要实现真正的从量到质的蜕变,需要克服的挑战俨然还有很多。
“在扶植充电桩时,很多企业斟酌的不是把桩建到最需要的地方,而是先把桩建起来再说。赶着财政补助的窗口,只要建一个充电桩便可以拿到一个充电桩的补助,至于建在哪里、效益如何反倒成了其次。”

实在,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很多第三方充电桩公司入局时,并未过量斟酌用户的需求,而是选择外放形投放。很是嘲讽的是,我国充电桩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截至今朝公共充电桩的使用率却不高。
而且,很多时候,很多地方,专用充电车位只能沦为燃油车停车场。别的,公用充电桩的使用体验良莠不齐,也是不能不面临的痛点。
只要前往很多三、四线城市便会发现,由于持久缺乏维保,补能效率与质量很难获得杰出保障,甚至会造成充电车辆的损坏。

总之,充电桩总量的激增,陪伴的依然是各类各样的乱象。毫无疑问,野蛮生长的“弊端”正在显现。
接下来,怎样将公共补能网络的扶植,趋于理性化、公道化,将会是摆在整个行业眼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至于本段开篇提及的那些不选择自建的新能源车企,何时才能等来所谓的“拐点”?此刻依然无法给出一个笃定的答案。
不外,能够知晓的是,明年关于补能体验的差距,还会越拉越大。
原创文章,作者:汽车公社,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2/311533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