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换言之,现在我国的充电桩数量充沛,但问题是新能源车主“找不到、用不上、充得慢”。今年春节,一位车主自驾新能源汽车返乡的糟糕体验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据媒体报道,原本8个小时的车程,这位车主却花费了15个小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漫长的充电期待时间。(1月31日 《科技日报》)
推进充电桩扶植,不但要有量的突破,还要有质的奔腾,要能清除各类“短路”风险。比如对于使用效率不高、燃油车占位、支付方式分歧一等痛点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要做好科学计划,比如像加油站一样,要让车主在5千米内就能找到可用的充电桩,进步充电桩的均匀操纵率,同时要避免盲目扶植,依照区域充电的需求去建造充电桩。别的,还要进行技术突破,加速大功率充电技术的应用,削减充电期待的时长等。充电桩扶植也要因地制宜,进行公道计划等等。
推进充电桩扶植是为了更好服务新能源车车主,也有利于发展新能源车,而新能源车节俭能源,有益于环保,还被寄寓为未来汽车发展的偏向,国家对此也是大力提倡与扶持。所以,要想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就要让新能源车能在城市“畅行无阻”,为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作进献。要先清除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做好充电桩扶植和应用,而不能让“充电难”等问题再成为新能源车的“续航短板”。(戴先任)
原创文章,作者:中工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302/022242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