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30%,会涨价吗
纯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在300公里以下的无补贴,续航在300公里至400公里的纯电动车,2022年补贴金额为9100元,较2021年减少3900元;
续航里程大于400公里的纯电动车,2022年补贴金额为12600元,较2021年减少5400元;
插混车型(包括增程式车型)2022年的补贴金额为4800元,较2021年减少2100元。
也就是说,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2022年买车要多支付3900-5400元不等,插电混动车型则是多支付2100元,对于一辆车来说,看似不多,但是数量多了负担也不小,所以转嫁给消费者是惯用手法。
闻风而动,特斯拉率先发动涨价,在去年年底就已经明确,目前国产Model 3和Model Y的后轮驱动版车型售价分别为26.57万元和30.18万元,分别上涨1万元和2.1万元。去年同期,特斯拉则是率先发动降价战。
不仅仅是特斯拉,不少新能源车型均已涨价。一汽大众ID系列ID.6 CROZZ和ID.4 CROZZ两款纯电车型售价均将上涨5400元。广汽埃安涨价4000-7000元、哪吒汽车涨价3000-5000元不等……
蔚来汽车、小鹏汽车还发布过限时保价政策,厂商负担承诺期内的差价,以减小差价带来的波动。
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长达12年时间里共补贴了191.59万辆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为1478亿元。按照原计划,2020年新能源补贴将取消。但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相关部门决定改用梯度退补策略,即从2020年开始,每年以10%、20%、30%的比例下调补贴额度,持续到2022年。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对于消费者购买成本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影响,尤其是对于A0级微型车来说,但对于一些高端电动车来说,所受到的影响有限。同时,车型涨价并不是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补贴退坡后,汽车厂商唯有进行产品升级,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增加产品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且,经历了缺芯、零部件短缺等因素钳制后,如何掌握硬件自主权,解决核心供应链问题,才能实现摆脱受制于人的制约,真正实现产品力向上。
② 2020年新能源补贴政策解读与影响分析
4月23日下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对新能源补贴进行了更新。最大的利好消息是新能源补贴延长至2022年(按照之前政策,2020年之后没有补贴)。针对最新的2020补贴标准,威尔森第一时间进行了梳理,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具体的补贴细则。
补贴退坡节奏放缓,稳定新能源市场发展信心
在过去10年中,新能源补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助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大家也都明白,大额的补贴并非长久之计。2019年,国家开始推动新能源市场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对补贴进行了大幅削减。自补贴过渡期结束后,新能源市场的销量一直保持在同比-50%左右的负增长。此次疫情,使得本来就走得很艰难的新能源车企雪上加霜。
此次政策发布,国家及时调整了方向,首先对2020年的补贴仅做出10%的退坡,对于核心的运营车辆的补贴不退坡,同时将补贴延长两年至2022年,充分展示了国家继续坚定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信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③ 2019年汽车大件事:新能源补贴退坡
新年刚过不久,人们已经在为各自的生计在愁苦着。2019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艰难的,而艰难的不止是个人,2019年对于汽车行业、各大车企来说,也是艰难的一年。
新能源汽车发展日益火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在今年的发展中,却诸多阻难。
早在年初时工信部便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征求意见稿)》,稿中明确表示将取消对企业产能要求,鼓励企业制造数字化、智能化。到了3月26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及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影响巨大的2019年补贴政策终于出台,补贴新政从2019年3月26日起实施,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为过渡期,之后正式落实。
新政出台后,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标准设置两档补贴,续航250km以下的车型取消补贴,250≤R<400的车型补贴1.8万元,补贴下滑60%;R≥400的车型补贴2.5万元,补贴下滑50%;插电式混动车型补贴1万元,下滑55%。其中运营车辆预拨部分补贴,缓解其资金压力并提升销量。相较之前的补贴力度,这次的改变是非常大的。不仅地方政府补贴取消,国家补贴标准也降低了50%以上,整体补贴退坡幅度超过50%。
写在最后:
虽然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月连续下降最直接原因是由补贴进一步退坡造成,但再深一层思考,新能源汽车不被市场承认最终的问题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暂时任然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全面性需求。汽车新能源化已经是必然的,但距离大幅度实现汽车电动化还需要多少时间,相信这不单单是政策能绝对决定的,车企所生产的产品何时能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能否最大限度缩短与燃油车的差距,让消费者真正能接受才是重中之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④ 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对行业影响有多大
4月23日,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1、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2020年-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2、补贴前售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才能享受2020年补贴,"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
3、2020年4月23日至2020年7月22日为过渡期。期间符合2019年补贴要求但不符合2020年补贴要求的只能获得对应标准的0.5倍补贴,符合2020年新政的按2020年标准补贴。
对行业促进有限
这一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促进效果并不会那么直接。
第一,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可能会减弱政策带来的负面作用,而且Model3具备降价的基础;
第二,换电模式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市场推广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性问题,也将减弱对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正向作用。
那么,国内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机会在哪?
第一,享受补贴政策的支持,保持现有的竞争态势,来自特斯拉的整体压力会稍微小一点;
第二,加紧探讨换电模式的执行策略和方式,减少对电池能量密度的依赖,缓解消费者里程焦虑,提高产品竞争力;
第三,加紧推动商业链条的完善,自建换电/换电供应商、动力电池的维护与处理、废旧电池的梯度利用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⑤ 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退坡选择奇瑞小蚂蚁的三大理由
最近,一条“国补退坡”的消息引发了汽车圈内小伙伴们的关注。据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国家补贴相比去年降低了30%,这也让不少小伙伴开始担心新能源汽车是否会涨价。不过,即使是面临国补退坡,你也可以选择相信奇瑞小蚂蚁,本文会告诉你答案。
客户至上是奇瑞新能源一直追求的理念,而 “不退坡”、“不涨价”的方式也表现出了满满的诚意。未来的小蚂蚁将继续升级。各位小伙伴们,就让我们一起期待奇瑞新能源会有更加多元化、创新化的产品序列出现!
⑥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从此不再支持
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变化历程、国内新能源汽车月销售量
2022年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回答记者提问中指出将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补等政策。这与2022年1月1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关于2022年12月31日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终止,12月31日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的政策有明显冲突。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车)的补贴究竟是将延续还是终将取消?补贴取消后究竟影响有多大?
政策补贴退坡有影响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从新能源汽车补贴历史来分析问题产生的缘由,整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自2013年以来呈现对车辆性能要求逐年提高,补贴逐年退坡的态势。
结合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来看,政策退坡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其中尤其是在2017年和2019年两年,国家补贴政策退坡对市场影响较大。2017年由于市场存在生产商骗取政府补助的恶劣行为,政府出台了《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降低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导致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幅减少。
2019年国家进一步大幅降低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并彻底取消了对插电混动车型的地方补贴,这导致2019年新能源汽车2019年销量出现了大幅下降。可见政策退坡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有着较大的影响。
尽管政策影响较大,但是补贴政策退坡的影响存在梯度性,自从2020年起,尽管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仍是持续退坡的态势,但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新能源车产量占比从4.51%上升至11.22%,2022年1月在新能源车补贴进一步退坡30%的情况下,当月新能源车消费量更仍是达到了43.1万辆,处于较高水平。可见这两年的补贴政策的退坡并未削减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技术发展催生消费者购买需求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但产量不降反升的究竟为何呢?前瞻认为主要是由于行业本身技术升级和消费者消费习惯所导致的。前瞻认为在2017年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需求主要就是来自政策补贴形成的政策驱动型需求,因此在2017年国家从供给和需求双边补贴退坡后,行业消费需求出现了大幅短期大幅减少;2017年以后,随着行业技术不断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需求除了一部分来自于政策驱动,还有一部分则来自源于技术提升带来技术驱动型消费需求,但是在这一阶段政策驱动的消费需求仍然是主力行业消费需求,因此整体新能源汽车销量受政策补贴滑坡影响较大,期间销量也呈现波动变化态势;进入2020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无论是续航、充能还是相关配套设施普及方面都持续提升,行业需求逐渐转变为技术型和政策型双驱动的态势,行业因此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除此以外,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改变,并且不间断的补贴退坡预期,也从心理上促使了许多消费者为了赶上补贴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每次退补政策开始前的最后一个月,行业销量均会出现大幅提升。
目前行业技术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但是否这便是2023年取消补贴对我国新能源销量影响的答案?首先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新能源车技术发展已经逐渐进入瓶颈期。
由于新能源车,尤其是目前主要普及的电车,受到其电池的化学属性所限制,在续航里程、充能销率、抗寒能力和安全性等因素都已基本达到短期的技术瓶颈阶段。想要克服这些问题,厂商所需投入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仍较大,因此想要在中长期内持续依赖技术突破带动持续性的需求提升的可能性并不大。
真取消补贴,新能源汽车并无竞争优势
从消费的消费态度来看,虽然新能源汽车(电车)相比于燃油汽车具有一定的环保优势,但驱动消费者购买的仍然以汽车本身的性价比因素为主。
前瞻以特斯拉标准版model3、小鹏P7和奔驰A级轿车三款车型为例进行对比,在补贴后和含税后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三款车的首年使用成本大致如下表所示:
注: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实际情况仍需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综上分析,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会低于燃油车,尤其是在可以使用家庭自有充电桩的情况下,使用成本可能低值每百公里5-6元,并且如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针对新能源车的牌照补贴政策仍处于政策存续状态,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但是从折价率和充能效率来看新能源车仍是不及燃油车。
因此如果客观综合对比当所有补贴政策都取消后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两者的性价比来看,由于新能源车在续航损失、充能销率和保值率上本就不具备优势,当补贴取消后,其由于补贴带来的价格优势将荡然无存,那么其竞争力综合评分将变得低于燃油车,在技术没有进一步升级的情况下,那么大部分消费者将重新选择燃油车。
预计未来政策仍将以缓和退坡为主
基于上文的分析,前瞻认为在新能源技术优势有限的情形下,目前“一刀切”砍断新能源补贴的可能性不大,故而最后前瞻分析得出虽然根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3年起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仍将取消,但是地方性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如上牌优惠仍将延续,整体行业补贴政策仍将以缓和退坡为主。
综合来看,前瞻认为,如果从2023年起所有补贴政策全部取消,出于“赶补”心理,2022年行业销售量将出现大幅增长,但2023年起行业销量则将由于新能源车缺乏竞争力优势和提前消费的原因,大幅滑坡至2021年的销量水平,并在技术未出现进一步突破的情况下,销量呈下降趋势;若2023年起国家补贴政策取消,地方补贴政策得已延续,则预计2022年由于相同原因出现销量大幅增长,随后,整体呈缓步增长态势,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城市地方补贴政策,尤其是上牌政策对消费者吸引力较大的缘故。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⑦ 面对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地补该怎么办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过3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9%和141.6%,和传统燃油车销量微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新能源汽车依旧保持了高增长态势。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汽车当下的大好形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特别是作为核心推动力之一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更是功不可没。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直接将“真金白银”送到消费者手中,极大地拉动了新能源汽车需求,成为了销量增长的强效助推剂。
⑧ 实施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退坡政策的经济意义
继2018年国内汽车市场28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后,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销量累计同比降幅扩大至两位数,达到12.4%,车市异常煎熬。
目前,大众品牌有三个鲜明特点,首先是全面布局,每个细分市场上汽大众都有不同车型、不同动力形式;其次是升级趋势,在尺寸、内饰、造型、电子配置方面进行升级。大众品牌从朗逸Plus、PoloPlus的上市再到途昂X、途岳的上市,这些产品的变化是上汽大众整体品牌向上的表现。
⑨ 四部委: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退坡20%
12 月31日,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1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 2020 年基础上退坡 20%;为推动公共交通等领域车辆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 2020 年基础上退坡 10%。为加快推动公共交通行业转型升级,地方可继续对新能源公交车给予购置补贴。
通知还指出,加强汽车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严控增量、优化存量,严格执行新建企业和扩大产能项目等规范要求。加大僵尸企业退出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坚决遏制新能源汽车盲目投资、违规建设等乱象,推动产业向产能利用充分、产业基础扎实、配套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地区和企业聚集,不断提高产能利用率和产业集中度。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企业单次申报购置补贴清算车辆数量应分别达到 10000 辆、1000 辆。
通知如下:
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
〔2020〕59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科技厅(局、科委)、发展改革委:
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现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坚持平缓补贴退坡力度,保持技术指标门槛稳定
为创造稳定政策环境,2021 年保持现行购置补贴技术指标体系框架及门槛要求不变。根据《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0〕86 号)要求,2021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 2020 年基础上退坡 20%;为推动公共交通等领域车辆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 2020 年基础上退坡 10%。为加快推动公共交通行业转型升级,地方可继续对新能源公交车给予购置补贴。
二、做好测试工况切换衔接,实现新老标准平稳过渡
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试验方法标准将更新。新标准发布实施前,按照老标准进行检测的产品,只要符合补贴政策技术门槛要求,均可按规定享受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在新试验方法标准下的补贴技术要求,有条件的等效全电续驶里程应不低于 43 公里;电量保持模式试验的燃料消耗量(不含电能转化的燃料消耗量)与《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中对应车型的燃料消耗量限值相比应小于 65%,电量消耗模式试验的电能消耗量应小于同整备质量纯电动乘用车电能消耗量目标值的 125%。其他新能源汽车在新试验方法标准下的技术要求,适用财建〔2020〕86 号文件规定。
三、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完善市场化长效机制
落实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缺陷调查及主动召回。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到位造成重大事故被主管部门行政处理处罚的,明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不主动召回、造成重大事故的,或者被主管部门责令召回的,视程度予以暂停或取消推荐车型目录、暂缓或取消财政补贴等措施。推动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机制,强化对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运营、报废等全流程监管,对于起火、重大安全事故等情况,开展跨部门联合调查。进一步加强购置补贴审核,提高重点关注企业现场审核比例。落实和完善新能源乘用车积分交易政策,加快研究新能源商用车积分交易制度,承接购置补贴有序退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化发展。
四、切实防止重复建设,推动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强汽车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严控增量、优化存量,严格执行新建企业和扩大产能项目等规范要求。加大僵尸企业退出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坚决遏制新能源汽车盲目投资、违规建设等乱象,推动产业向产能利用充分、产业基础扎实、配套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地区和企业聚集,不断提高产能利用率和产业集中度。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企业单次申报购置补贴清算车辆数量应分别达到 10000 辆、1000 辆。
本通知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本通知未作规定的事项,继续按照《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审批责任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建〔2016〕877 号)、《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6〕958 号)、《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8〕18 号)、《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9〕138 号)、《关于支持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的通知》(财建〔2019〕213 号)、《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0〕86 号)等有关文件执行。
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
2020 年 12 月 31 日
原创文章,作者:电动悟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211/25181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