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纯电SUV S7在降价6万后,4月销量环比暴跌83%至62台,暴露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困境。竞品智能化碾压、用户认知断层及技术本土化滞后成主因。随着自主品牌市占率突破68%,日系车企亟需重构产品价值体系以应对市场洗牌。
2025年4月,东风本田首款高端纯电SUV S7遭遇销量滑铁卢,单月零售量仅62台,环比暴跌83.4%。这一数据与其上市首月(3月)的373台相比形成强烈反差,即便官方祭出“直降6万至19.99万元起”的促销政策,仍未扭转市场颓势。作为本田“2035年在华实现纯电销售占比100%”战略的首发车型,S7搭载L2+级智驾系统、智能供暖、5档调光天幕等配置,却未能打动消费者。分析认为,这折射出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面临“产品认知断层”与“本土化技术滞后”的双重困境。
深度解析:从高调上市到无人问津
2025年3月6日,本田S7以25.99万元起的定价高调登场,试图以“全铝电池外壳”“分体隔离式冷却系统”等硬件配置重塑品牌形象。然而上市36小时网传大定仅20台的尴尬数据,已预示市场遇冷。尽管东风本田在4月15日紧急推出“一口价”19.99万元购车政策,并承诺对老用户补差价、赠智驾升级包,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对比同价位竞品,S7的智能化表现成为硬伤。其搭载的Honda SENSING 360+系统仅支持L2+级辅助驾驶,而同期上市的蔚来ES6、小鹏G9均已实现城市领航功能;车机系统虽升级至Honda CONNECT 4.0,但操作流畅度与生态丰富度仍落后华为鸿蒙、小米澎湃OS等本土方案。某汽车垂直平台用户评论直言:“合资电车总带着燃油车时代的傲慢,既想要品牌溢价,又给不出颠覆性体验。”
转型困局:大象转身的代价
本田S7的溃败并非孤立事件。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本田在华销量同比暴跌23.69%,广汽本田P7、东风本田灵悉L7等新能源车型同样表现低迷。这与比亚迪、理想等自主品牌形成鲜明对比——同期比亚迪汉家族月销稳定在2万台以上,理想L6上市72小时大定突破3万台。
深层次矛盾源于技术路线与市场节奏的错配。本田虽规划“2030年前投入10万亿日元转型电动化”,但其固态电池量产要等到2028年,智能驾驶研发依赖Mobileye方案,与全栈自研的蔚小理存在代际差距。更严峻的是,合资品牌赖以生存的渠道体系正在崩塌:北京某东风本田4S店销售透露,新能源展区日均客流量不足5组,80%销售仍靠CR-V、思域等燃油车支撑。
破局之道:重构用户价值认知
面对困局,本田亟需跳出“配置堆砌+降价促销”的传统路径。行业观察人士建议:
- 技术本土化:联合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中国供应商,缩短智能座舱、智驾系统的迭代周期
- 生态差异化:借助Honda摩托车用户基盘,打造“两轮+四轮”互联体验
- 渠道革新:学习特斯拉直营模式,在核心商圈建设品牌体验中心
正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合资车企若不能以归零心态重塑产品定义权,或将永久失去新能源市场话语权。”对于本田而言,S7的失利或许只是转型长痛的开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CarMeta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505/2013155762.html
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712335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