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赛力斯的一则公告引起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7 月 2 日晚间,赛力斯宣布拟收购华为及其关联方持有的 919 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 44 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达 25 亿元。
这意味着华为问界将彻底变为赛力斯问界。
华为为什么要转让商标
问界近一年来大卖,且车BU今年也实现了盈利,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转让问界品牌呢?是功成名退,还有其他考虑?
笔者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供参考。
1、汽车业务聚焦智能化,实现车智能互联
华为不想精力都绑定在一款品牌上,有更聚焦的事情可以做。
即把车内所有传统零配件全部智能化,大到冰箱彩电大沙发、零重力座椅、大投影,小到遮阳帘、头枕、扶手箱。
车外就是智能驾驶,目前华为智驾的城区NOA水平已经非常高,目测也就特斯拉FSD能与之媲美。
这些强体验的电动智能化前期可能不会体现在桌面数据上,但随着全部打通并且升级,后期体验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这也是鸿蒙万物互联的产品理念所致。
2、扩大增长曲线,问界独立
问界品牌可能要走向国际市场,也就是“出海”。
但出国门,就意味着要面对各种限制和挑战,由于华为自身独特性,一直都是漂亮国眼中钉,各种大棒加身,如果问界还用华为背书,海外增长受限。
就像当年华为断臂求生,让荣耀品牌独立出来一样,问界也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更好地发展。
3、战略锁定,华为不造车
此前问界一度被改名为华为问界,且直接将华为的体验店改造,里面放问界系列的展车。
但当时华为内部高层应该是反对这种把华为品牌直接赋能到车上,并且任总在内,都直接放出内部决议文件:华为不造车。
这也比较符合华为对于车业务的定位。
华为是要给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智能终端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所以这次转让问界,也再次向外界传递华为不造车的初衷。
离开华为,问界前景又当如何
一直以来,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为“智能化技术上是华为的,底层制造与品牌是赛力斯的”。
华为凭借其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为问界汽车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基因;而赛力斯则负责车辆的底层制造。这种合作模式下,问界汽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赛力斯前身为小康股份,曾经生产东风小康、东风风光等品牌汽车。2021 年,赛力斯与华为开启合作,随后推出了全新高端智慧汽车品牌 AITO 问界,并发布了问界 M5 等系列车型。今年 6 月,AITO 问界全系交付量创历史新高,达到 42780 辆。在傍上“华为”这一大腿后,赛力斯今年一季度成功扭亏为盈,公司市值也大幅增长。
然而,此次商标和专利的转让,不禁让人思考:没有了华为的品牌效应,赛力斯问界汽车还能否保持如此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尽管华为方面回应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且双方当前合作模式不变,还签订了《进一步深化联合业务合作协议》,消费者体验也不会受影响。但华为的品牌影响力在问界汽车的成功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评估报告来看,问界系列商标的价值高达 102.33 亿元,其设计理念强调简约、纯净,契合当下年轻消费者的审美潮流,定位为高端智慧汽车品牌。赛力斯以 25 亿元收购这些商标和专利,显示了其对问界品牌的信心和决心。
赛力斯也并非毫无优势。其在汽车制造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生产经验,且已连续多年规模化投入智能电动汽车研发。通过与华为的合作,赛力斯在产品设计、营销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不过,市场竞争激烈,赛力斯问界汽车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其他汽车品牌也在不断发力,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智能汽车产品。
赛力斯需要在保持华为智能技术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资本市场对于问界品牌转让态度并不是很明朗,处于观望状态。
结语
未来,赛力斯能否续写辉煌,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制造优势,与华为继续保持紧密合作,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问界汽车的质量保障将取决于赛力斯的制造实力以及与华为在技术合作方面的持续深化。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赛力斯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和进步,才有可能在没有华为品牌加持的情况下,依然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赛力斯如何在这场变革中破局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取名问界,意味深长,也透露着华为入局汽车行业的历程,先造(问)后发(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CarMeta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407/0317155304.html
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712335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