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2025比亚迪“平民智驾”战略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远影响

比亚迪在2025年2月10日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并首次将高阶智驾技术下探至7万级市场(如海鸥智驾版),这一举措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可能重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以下从技术普惠、市场格局、安全标准、产业生态及用户行为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普惠:打破智驾“高价壁垒”,推动行业标准化

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C”方案(DiPilot 100)将高阶智驾功能覆盖至7万-20万级车型,覆盖高速领航(HNOA)、代客泊车(AVP)、记忆领航(MNOA)等核心场景,支持自主换道、红绿灯启停、复杂路口通行等功能。其核心在于通过**全栈自研**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 **硬件创新**:采用5R12V传感器方案(5毫米波雷达+12摄像头)和三目立体视觉算法,替代高成本激光雷达,实现经济性与功能性的平衡。
– **数据驱动**:依托440万辆L2以上车辆积累的云端数据库,优化算法模型,降低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此举将智驾从“高端专属”变为“大众标配”,迫使其他车企加速技术下放,推动行业从“配置竞赛”转向“普惠竞争”。

二、市场格局:重塑消费者决策逻辑,挤压传统车企生存空间

比亚迪的策略直接冲击了10万-20万级市场:
– **用户需求升级**:智驾功能(如1000公里0接管、AEB 100km/h刹停)成为核心购车决策因素,传统燃油车及未配备智驾的新能源车将面临淘汰压力。
– **价格锚点重构**:海鸥智驾版以6.98万起售价树立新标杆,倒逼竞品跟进。例如,小鹏、华为等此前聚焦高价市场的玩家需调整策略,而缺乏自研能力的车企可能转向大疆卓驭等低成本方案供应商。

长期来看,行业可能形成“比亚迪主导大众市场+高端品牌差异化竞争”的二元格局。

三、安全标准: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防御”,推动行业规范

比亚迪将智驾定位为“安全标配”,提出“智驾是安全出行最强的守护”,其技术指标(如AEB性能、泊车成功率99%)可能成为行业新基准:
– **数据验证优势**:依托海量真实道路数据,比亚迪的算法在极端场景(如雨雪天气、复杂路口)中表现更稳定,倒逼其他车企提升测试标准。
**政策联动**:随着智驾普及,监管层或加速完善L3/L4级法规,推动保险、责任认定等配套体系变革。

四、产业生态:强化垂直整合,重构供应链话语权

比亚迪的“全栈自研”模式(芯片、算法、传感器融合)与规模化制造能力,使其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 **芯片选择**:天神之眼C采用地平线J6M和英伟达Orin N芯片组合,平衡性能与成本,推动国产芯片商与车企深度绑定。
**供应商转型**:传统Tier 1供应商需向低成本、模块化方案转型,而四维图新等图商需探索无图化智驾路径以应对比亚迪的数据优势。

五、用户行为:从“驾驶者”到“乘客”,加速出行方式变革

低价智驾的普及将改变用户习惯:
**场景渗透**:高频通勤场景(如MNOA记忆路线)和长途驾驶(HNOA)中,用户逐步依赖智驾系统,推动“人车共驾”向“以车为主”过渡。
**服务延伸**:结合璇玑架构接入DeepSeek大模型,比亚迪或进一步开发个性化出行服务(如路线规划、能耗优化),增强用户黏性。

总结:行业变革的“分水岭”

比亚迪的“平民智驾”战略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次行业规则的重构。其影响将体现在:
1. **技术民主化**:智驾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加速行业洗牌。
2. **安全范式升级**:推动主动安全技术成为车企核心竞争力。
3. **产业链重塑**:自研能力与规模化生产成为护城河,传统供应链面临转型压力。
4. **用户认知迭代**: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定义从“电动化”转向“全场景自动化”。

未来,若其他车企无法在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上跟进,比亚迪或将成为智能驾驶时代的“新规则制定者”,而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亦可能借此在全球智能化竞争中占据先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CarMeta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r-metaverse.com/202502/1111155506.html

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712335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